新闻中心
站内搜索
联系我们
高佃亮剪纸艺术工作室
手机:13803132535
联系人:赵凤梅
邮箱:2938016673@qq.com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匠心——窗花出彩人风流

2018-03-18   18:25:38   来自:yxjianzhiys88

匠心——窗花出彩人风流

   2018年3月13日,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刊载了一篇名为《窗花出彩人风流(匠心)》的文章。这篇文章由王锦强教授和高晗共同完成,讲述了高佃亮和蔚县剪纸的故事。

   3月13日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刊载了一篇名为《窗花出彩人风流(匠心)》的文章,由由王锦强教授和高晗写的关于高佃亮剪纸的文章。

   文章主要讲述了高佃亮三十多年坎坷不凡的剪纸艺术之路,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对蔚县剪纸、蔚县单堠村的影响。文章用笔凝练简洁,详略得当。平时事迹可以刊登到人民日报海外版,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、了解蔚县,高佃亮表示很高兴也很荣幸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、传承发展剪纸艺术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高佃亮剪纸艺术工作室会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再接再厉!

下为全文。

窗花出彩人风流(匠心)

王锦强 高 晗
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 2018年03月13日   第 11 版)

        河北蔚县是中国北方剪纸重镇,单堠村则是蔚县**的剪纸村。当地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作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,贴窗花在村里尤为普及。

  剪纸艺人高佃亮与剪纸的缘分自6岁便开始。彼时,剪纸还是人们口中的“窗花”,因为逢年过节会将彩色剪纸贴在纸窗上。高佃亮起初凭剪纸闯世界,是为生计所迫。那时村里是大集体,父母种地挣工分,家里不富裕,而外出卖剪纸和流动传艺,“一年下来能挣上一二百元。当时城里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30多元”,高佃亮说。

  从步行到各村卖剪纸,到后来骑自行车去更远的地方卖窗花,高佃亮一直在探索剪纸的销量与出路。上世纪80年代,一些剪纸手艺人纷纷将剪纸作为生财之道,高佃亮也在自家院里建起剪纸作坊,一家人一起做剪纸。1984年,高佃亮与兄长高佃新建起了全县**家个体剪纸厂——蔚县单堠亮星剪纸厂。

  “刻窗花”是门手艺活,在当地向来不传外人。而高佃亮是**个把剪纸技艺无条件传授给前来拜师学艺的人。村里一些贫困家庭无力支持孩子上学,为谋一技之长,前来拜师学艺,高佃亮都倾囊相授。多年以后,从他门下学成的弟子,许多成为手艺精湛的剪纸艺人,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。

  高佃亮不仅是传授手艺的**人,更是将蔚县剪纸从农村带到城市、从国内带到国外的**人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,贴窗花的习俗也曾渐渐式微,剪纸零售的路子也越来越窄。为了拓宽销路,高佃亮背上剪纸和刻刀直奔北京。上世纪90年代初,高佃亮买了一辆摩托车骑回家后,全村子里的人都为之兴奋,老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。村子里的孩子们都到单堠亮星剪纸厂去学艺、挣钱,先后三里五村的人家也纷纷派自己家的孩子去学手艺,有的学成后开厂授徒,还有许多成为经销商,在张家口、大同、广灵一带非常活跃。

  民间艺术对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助推力。剪纸的传承和发展给单堠村带来了许多新变化,新建农家院落占地上百亩地,新村建有文化休闲广场,村里300来户人家大部分早已脱贫致富。近年来,单堠村每年接待大批游客,乡村观光和民俗文化旅游曙光初现。民间文化滋养和维系了单堠村乡土社会的互助关系和淳朴民风,并在一代代能人的锐意进取中提升了乡村文明建设的精神品格。